img021

大数据发展务虚会:优化顶层设计 推动发展

6月12日,高新区白云区召开的大数据发展务虚会提出,要充分利用2017数博会取得的成果,优化发展大数据2.0版的顶层设计。

会议要求,高新区要紧密聚焦大数据发展前沿,打造“大数据生态”“区块链应用”“人工智能”三大重点工程,夯实“大数据生态”这个基础,强化“区块链应用”这个保障,引领“人工智能”这个趋势,确保高新区在大数据发展方面走在贵阳、贵州乃至全国的前列。白云区要牢牢紧扣“块数据城市试验区”“大数据社会治理先行试验区”“大数据生态城”等目标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当好高新区大数据应用的“实验田”,重点对接高新区在大数据领域的高端产业和顶尖技术,率先突破数据开放,广泛形成应用场景,重点实施“云”化工程,全力发展云产业。

会议强调,要大胆探索和先行先试,推动发展大数据2.0版尽快见成效。一是要加强领导,两区要成立领导小组,成立顶层设计专班,按照顶层设计去细分、细化具体内容。二是要明确责任,要建立责任体系,实施工作任务分解。三是要强化落实,各部门、各乡镇(社区)、各园区办不能等、不能观望,要立即动起来、干起来,把顶层设计细化为每一个具体目标、每一个具体重点、每一个具体项目。四是要充分发挥“三个一”(一个机构、一个团队、一个智库)的作用,通过这“三个一”来干大数据,来专门指导大数据发展。五是要严格督查考核问责,顶层设计一旦明确,就要月调度、月考核、月排位,严格督察,严格问责。

img022

大数据怎么用才有价值?这家互金公司玩出了“新花样”

有这样一组数据值得关注:中国个人征信系统收集的自然人有8.6亿。其中,约有5.1亿人缺少信用历史和评分。这也就意味着,由于信用记录的缺失,10个中国人有8个享受不到传统金融服务。具体来说,在有急切的借款需求时,这些人都可能无法从传统金融机构拿到借贷的资金。

正如硬币的两面,有人需要借款解燃眉之急,那肯定也有人希望给自己的闲置资金找到好去处,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理财需求。从目前整个市场环境来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较低,财富增值难度较大;而股票就像过山车,风险过高……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实现财富增值,是不少投资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为了满足资产端和资金端需求,多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应势而生,这其中就包括最早一批的宜人贷、拍拍贷等。然而,新事物的诞生必然伴随着新风险,跑路“阵痛”成为整个互金行业挥之不去的阴影。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4月,行业累计停业及问题平台数达到3676家。

与此同时,网贷行业的成交量却在持续攀升。业内人士认为,监管持续升级,大浪淘沙中,不合规的平台将被淘汰,优质平台的业务则会继续扩大,市场认可度也将不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诸如宜人贷、恒昌等互金平台,凭借独有的资产端及风控技术优势,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

大数据用得好才有价值

众所周知,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的简单叠加,更深层次的变化是,一些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先进技术,推动了新的商业模式、产品、服务、功能在金融业内产生,金融体系随之经历着新的变革。

而互联网金融行业不同于传统金融业的创新属性以及其具有的金融普惠的最大化优势,都使创新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而这些金融科技得到更好应用的基础就是作为底层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数据得到充分的挖掘、管理和分析。互联网金融业既是大数据的重要产生源,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资金端和资产端用户的各类信息数据。反过来,这些大数据如果得到有效利用和挖掘,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助推作用则不可估量。

具体来说,通过累积沉淀的大数据,分析其中大量的网络交易及行为轨迹,就可以快速精准地对用户进行信用评估,这些信用评估可以辅助互联网金融企业征信人员对用户的还款意愿及还款能力做出判断,从而为用户提供快速授信,提升服务体验。

e89a8ffb13931aa494e260.PNG

恒昌首席技术官薛正华

大数据积累之后,怎么用就成为了关键。“大数据用不好,价值就等于零。我们目前通过技术对整个数据体系进行梳理,核心就是建立用户画像系统。” 薛正华表示,“建立用户画像系统,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特征工程,对用户进行标签体系的建设。例如:目前恒昌就有过百万的用户标签:30个大类,200个二级分类和900个三级分类。”

另据了解,为了有效进行反欺诈,恒昌构建了一个基于大规模数据的图数据库系统。“图数据存储最适合存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利用这个全新的图数据库存储方式,就可以去打造一个迅速将复杂关系用直观图形呈现的知识图谱搜索系统。” 薛正华解释说。

拥抱监管 推动行业健康长远发展

在互金行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监管成为备受瞩目的关键词。2015年7月份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为纲领性文件,2016年,一系列的监管政策相继落地,互联网金融监管已经构建起“中央统筹、行业自律、专项整治”的架构体系。在此背景下,互金行业正在告别野蛮生长的“裸奔”时代,大洗牌已然开始,合规的潮流不可逆转。毋庸置疑,未来,只有谋求改变、主动创新、合法合规的平台才能在洗牌潮中生存发展。

e89a8ffb13931aa494e961.JPG

恒昌首席风控官陈以平博士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等四部委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网络借贷金额应当以小额为主,并规定了借款余额上限。以恒昌为例,其从创立之初,就一直专注并坚守小额信贷原则。普惠金融稳健发展形成的服务规模和体量的背后,就蕴含着“小额分散”原则逻辑。

恒昌首席风控官陈以平介绍:“之所以坚持“小额分散”,是因为这不仅能保证为传统金融征信体系不覆盖的中小企业阶层和城市蓝领等群体提供金融服务,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平台风险,更好地保障用户资金安全。”基于大数据的风控体系的建立也是进一步落实监管风险、企业自律的有效保障。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将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对于全行业来说都是非常大的利好,这也坚定了恒昌坚持金融创新、为更多人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信心。接下来,平台也将与同业一起拥抱监管、为普惠金融做出自己的贡献。

img024

我国传感器市场不断升温 环保领域成新热土

随着智能工业的迅速发展,传感器成为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元器件。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传感器产业格局逐步形成。加之今年“环保热”的不断升温,国内外传感器企业纷纷进军环保领域,千亿级市场即将全面爆发。

  随着智能工业的迅速发展,各种高科技产品应运而生,传感器成为智能工业不可缺少的关键元器件。业内专家表示,没有传感器,智能工业、物联网将会是无稽之谈,智能制造等实体经济也是泡沫般存在。

  ICInsights称,预计到2017年,加速与横摆角速度传感器销售量将增长9%,销售额将达到30亿美元;磁场传感器与电子罗盘芯片销量增长8%,销售额达到20亿美元;压力传感器销量增长8%,销售额达到27亿美元;传动器销量也将增长8%,销售额达到49亿美元。由此可见,传感器市场目前是一片“蓝海”。

  我国传感器市场持续增长

  就国内而言,近几年中国传感器市场一直持续增长,增长速度超过15%。2012年中国传感器应用四大领域为工业控制、汽车电子、通信电子及消费电子,其中工业和汽车电子产品占市场份额的42%左右。

  根据中国《中国电子元件“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将投资5000亿元,主要集中在新型电子元件的研发和产业化领域。其中包括基于MEMS技术的传感器、环境监测设备用气体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2年2月发布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中,在重点工程内容中也提到发展微型和智能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等。

  我国传感器产业格局逐步成型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传感器产业格局逐步形成。目前,我国传感器的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并逐渐形成以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沈阳和西安等中心城市为主的区域空间布局。比如长三角区域:以上海、无锡、南京为中心,逐渐形成包括热敏、磁敏、图像、称重、光电、温度、气敏等较为完备的传感器生产体系及产业配套。

  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2017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2,070亿元,未来五年(2017-2021)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0.14%,2021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5,937亿元。

  “环保热”催生千亿级新市场

  不仅如此,随着2017年地方两会的落幕,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土壤治理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实现了全覆盖。治霾、落实河长制、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等,成为两会期间的高频词。加之近年来国务院也相继出台了“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等环境保护措施。毋庸置疑,环境保护已成为重要民生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才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环保热”的到来使得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异军突起。据国家统计局给出的资料显示,中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的销售收入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15.84亿元上升至2015年的227.74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950亿元。国内外传感器企业纷纷进军环保领域,千亿级市场即将全面爆发。

img021

第三届MEMS传感器创新技术应用对接会

5月18—20日,由深圳市投资推广署、深圳市智慧家庭协会、思锐达传媒共同举办的中国智慧家庭博览会(CSHE2017)联合深圳(国际)集成电路技术创新与应用展(CICE2017)于深圳会展中心盛大上演。

  展会进入第二天,作为同期重点活动之一,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MEMS分会、苏州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思锐达传媒联合主办的第三届MEMS传感器创新技术应用对接会暨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MEMS分会市场年会圆满召开,这场持续一整天的MEMS传感器行业盛会吸引了多家业内知名企业和大量观众到会参加。

1

  本次活动是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MEMS分会的市场年会首次登陆深圳,因此,会议主办方邀请到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陈贤为本次活动致开幕词。陈贤在开幕词中说到,中国对传感器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国产产品目前还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中低端产品聚集,中高端产品匮乏,与国际大企业之间的差距较大。但并不代表中国的传感器企业就没有机会,因为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会催生出传感器领域中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公司脱颖而出,不断壮大,跟半导体芯片行业一样会慢慢追赶,直至并列甚至超越。

2
3

  东南大学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黄庆安在题为“颠覆性技术—微纳传感器技术发展及应用”的主题演讲中提到,早在2014年,以微纳传感器为代表的先进传感器技术连同3D打印、纳米材料、下一代机器人、人工智能一起,就被美国先进制造业协会认为是对美国未来制造业带来巨大影响的5项颠覆性技术,其学术界和产业界都投入大量资源研究。

  而中国目前的MEMS 市场的年需求增长率都在20%以上,中低档产品基本能满足市场需求 (60% -70% ),老产品比例占 60% 以上,新产品明显不足,高新技术类产品更少,数字化、智能化、微型产品严重欠缺。因此,MEMS蕴含着巨大的创新与市场空间,近年已经成为政府、社会资金投资的热点领域之一。

4

  深圳狗尾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OO严汉明的演讲重点讲述了传感器在机器人中的应用。他表示,机器人的传感器非常关键,数据采集、信号输入都非常依赖传感器的应用和结合。

  目前,声觉、声觉传感器在机器人上的应用较为常见。人们对机器人智能化程度的期待在不断提高,尤其是需要自主规划路径、避障、抓取物体的机器人,还有需要作出细微精确动作的机器人对传感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需要不同传感器之间协调、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如同人体神经系统一样的判断决策机制。

5

  上海工研院系统集成副总裁李宏则介绍了智能传感器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上的应用。他提到传感器最早在汽车上得到广泛应用,进而在智能手机上也有一个爆发的机会,然后到了物联网时代,几乎没有哪个领域不会用到传感器了。

  尤其现在提到比较多的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两个方面,因为有了传感器之后,人与原来房屋之间的关系在发生变革,从以前的静态到现在动态的交互;而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因为传感器的不断运用几乎面临着重新改造,整个城市会因为传感器而连接成一个网络。

  因此,在硬件层面,传感器本身的精度需要提升。同样,在系统软件层面,也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来保证海量的传感器产生的海量数据能行成完美交融,而产生实际价值,而非死数据。

6

  麦姆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懿的演讲分享了自己对传感器市场调研的一些心得。他指出我国传感器市场从出货量、产值、市场规模、技术水平都跟国外有着较大差距,尤其传感器的仿真软件、设计工具、制造装备基本上是靠进口。传感器虽然是消耗量巨大的微型产品,但是本身技术的进步导致价格在不断下降,如果只能靠走量来获利,企业的路会越来越难走。

  因此,国产传感器厂家需要有技术、基本原理、工艺等方面创新,哪怕是微创新。比如将传感器芯片加上后端的处理电路,把一些算法再融合到MEMS里面,就形成了软硬结合的智能传感器;比如谐振式的、压电式的传感器;比如多传感器的集成封装等创新。

  现在国家层面已经意识到传感器与半导体芯片产业一样需要大力扶持,例如公信部发布了智能传感器的三年的行动指南,目的是为了提升中高端产品的供给能力,推动我国智能传感器的发展步伐,希望到2019年我国智能传感器有突破,涌现出一批有创新活力的企业。

7

  由于传感器市场广阔,大家关注并需要讨论的议题较多,因此,下午设立了两个分论坛。

  在“MEMS与消费类应用”的分论坛上,迈瑞微电子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李扬渊介绍了迈瑞在指纹安全模块(FES,Fingerprint Secure Element)上的一些创新突破。在指纹识别的安全领域,迈瑞从底层芯片的物理逻辑架构和图像识别算法两个基础层面都提出了自己的全新体系,提升了指纹识别的安全性能,使得指纹识别技术可以融入到更加广阔的信息安全生态中去。

8

  广州中科新知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刘勇在演讲中将自己作为医疗终端产品的制造商身份而对传感器市场的思考。未来,医学的发展会以人体健康而非疾病为方向,因而也必然带动医疗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专业医疗市场和普通消费市场的融合使得很多公司进入到消费级医疗健康行业里。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民用环境下,医疗健康设备并非由专业人员操作,很多情况下取得的一些数据质量也不能同专业医疗环境相比。因此,对于民用级医疗健康设备来说,获取准确数据的能力至关重要,对优质的传感器的要求不言而喻。

  除此之外,民用级医疗健康设备使用的便利性是获得用户黏性的必然条件。传感器的低功耗和小体积也必然成为标配。对于将民用级医疗健康设备作为自己应用市场的传感器厂家来说,就必然要考虑针对这样特定场景下的要求,如数据检测的稳定性、一致性、高精度等,否则,长期下来,用户会失去对医疗产品的信心。

9

  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马清杰则介绍了苏州纳米科技公司在纳米产业方面做的一些努力。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苏州工业园区为了支撑带动MEMS、纳米产业的发展而成立的专业公司,拥有研发、设计、加工全产业链能力。也有国内第一支专注于纳米产业投资的股权基金,投资该领域的一些有成长潜力的公司,并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支持、代工业务等配套服务,形成一个完整、全面、专业的纳米产业服务平台,帮助整个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更欢迎有意向的公司去苏州成立公司,共同合作。

10

  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产业规划与发展部行业总监杨佳文以海康威视的发展路径为实例介绍了产业最前沿的技术动向,特别是未来基于MRAM(磁性随机存储器)可能会改变物联网的现有架构体系。

  海康威视从数字摄像到网络摄像到智能摄像的发展历程,表明以机器学习的图像AI能力将会成为未来视频行业的主流甚至标配,让摄像头从看的见、看的清到看得懂,会重新定义机器、视频图像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而海康威视正在积极布局以MRAM为代表的的微纳感知产业,MRAM(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是一种非挥发性的磁性随机存储器。它拥有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的高速读取写入能力,以及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的高集成度,几乎可以无限次地重复写入。这种底层技术的变革会带来视频计算、分析能力的集合倍数增长,改变目前的市场格局,高通、英特尔、IBM、台积电、索尼、东芝等国际巨头都在纷纷布局这一新兴领域。据介绍,海康威视正在杭州青山湖投资兴建产业基地,年底第一款测试芯片热会出来。

11

  凡豆科技董事长田学红谈到了教育与学习的关系,因为整个社会的分工体系日趋细致复杂,技术水平的快速进步,都使得终身学习制变成必需,但是目前的教育机制远远没有满足这样深刻的社会变革需求,甚至相当一部分老师和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都是不称职的。如何通过智能技术、智能产品将优质的、与时俱进的教育资源整合,提供给不同年段段的人群可以终生学习的条件,会成为教育市场变革的方向。

12

  海尔集团开放创新中心产品创意总监朴成杰谈了来自家电制造业对智慧家庭与传感器之间关系的思考。海尔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在智慧家庭上的探索也走得最早走得最远,从单品智能、到家电联网、到全屋场景化,海尔对智慧家庭的理解和推进都在不断深入。

  谈到智慧家庭与传感器的关系是时,朴成杰将智慧家庭里的传感器的使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明确需求的,比如空气传感器,就是要检测空气中各种污染的浓度数值;还有一类是没有特别明确的需求,只能通过生活经验提炼成场景要求,比如要求智能冰箱要能检测长时间储存食物产生的亚硝酸盐浓度,在传感器方案上如何实现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供参考,只能寻求跨界合作。

  为此,海尔建立了一个跨行业的开放合作平台,融汇了化学、营养学、医学等很多方面的技术专家共同参与,探讨如何从传感器层面开始创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痛点问题,因为毕竟家电的智能程度往往是建立在传感器方案的合理性与精度之上的。

13

  在下午“MEMS与行业应用”分论坛上,邵行(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廷宇介绍了声表面波技术用于录波器的开发和应用。随着手机滤波器的广泛使用,该技术得到了业界高度重视,同时,基于声表面波技术的特点,特别是天然无源无线、工作温度广泛、传感和识别一体的复合传感器更是得到了业界的重视。

14

  美的中央研究院创新中心传感器专家伍叔云博士则从应用层面探讨了对传感器的需求。伍叔云指出,家电中传感器技术应用大于85%,而且会越来越多。家电中传感器技术的应用趋势将是智能感知芯片技术/数字化以及有更多创新运用。美的的传感器技术应用策略将是传感器同时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深化传感器共性技术的产品转化,实现智能家电、智慧家居、机器人、智能制造等产业的领先。

15

  晨芯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虚拟现实事业部研发总监张斌从VR应用领域介绍了传感器的重要性。他表示:VR设备硬件中,各种传感器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多传感器的数据融合算法,影响用户的直接体验,是带来沉浸感的基础。同时,他也指出了VR对传感器在精度、算法和其他如温漂等方面的进一步需求,希望能用传感器厂商密切配合,将VR越做越好。

16

  苏州聚宜工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黄哲军介绍了可穿戴设备对传感器小型化、低功耗和多功能组合的需求。利用柔性传感器技术,聚宜工坊开发了能变频发热的“暖科技”智能穿戴设备,可用于户外保暖衣和衬衣中,解决室内外自动保暖需求。

17

  深圳华强旗舰事业部总经理徐晓晓分享了MEMS行业现在和市场规模,她表示,预计2016到2020年,MEMS复合增长率在全球为11%,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1717亿美元,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传感器的需求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

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材料技术专家 杜良桢从技术原理、加工及装配工艺、技术应用和技术市场发展前景等各方面介绍了薄膜体声波谐振器技术(FBAR),该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GPS以及北斗系统、微基站、工业医疗军事无线通信等等,市场规模及其巨大。不过FBAR器件之前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而近期中兴与天津大学展开的产学研合作取得一定成功,FBAR技术上已经研制成功并实现小规模生产,是我国在此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

19

  至此,第三届MEMS传感器创新技术应用对接会暨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MEMS分会市场年会圆满结束。

img024

智能城市建设“双眼”不只是传感器 还有光缆

随着智慧城市、物联网、无人驾驶、AR、VR的爆发,智能传感器作为系统中的感知层,是数据收集的基础,其功能和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对传感器的最初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电子元器件,而是人工智能领域不可或缺的感知器官——“双眼”。2016年 7 月起,芝加哥就决定开始在市区内路灯上安装 500 个传感器,它能通过测量温度、大气压力、光线以及空气中气体的比例来了解城市交通和污染等情况。
 
  但这既昂贵又耗时。人们似乎忘了,一些现有的基础设施就能够作为传感器,比如光缆。
 
  它们埋在地下 6 英寸,能够精确侦测出地面上人们驾驶、骑车和步行时产生的独特震动。通常这些读数被当成噪声滤除掉,因为通常来说,电缆的主要作用是输送信息。
 
  而旧金山的 Stamen 设计公司则意识到这种噪音是追踪车辆和人员的一种方式。他们利用斯坦福大学校园地底下收集而来的光缆数据绘制了一张图,清楚地显示出地表的振动频率和延续时间。
 
  “如果将噪音视为信号,我们就可以测量普锐斯和斯巴鲁之间的差异”,Stamen 团队的成员 Rodenbeck 说,光缆的精度非常高,能够区分两种类型的汽车,“甚至能检测出车里有多少人”。
 
  “我们一不小心就有了这个巨大的测量网络,我被这个想法迷住了”,Rodenbeck 说。
 
  这个数据可视化项目被称为“Big Glass Microphone”,光缆以一个不对称的数字“8”布局在斯坦福大学地底下,总长 3 英里。Stamen 则截取了这段光缆收集来的 10 分钟振动信息制成了一幅可交互信息图。
 
  从 Stamen 制作的图上来看,振动波长更大的是汽车,小的是自行车和行人,还有连续不变的波长是学校内的喷泉。
 
  这段光缆原本是斯坦福勘探开发项目的一部分,科学家们正在使用它们检测地震活动,从而创建 3D 和 4D 图像的地震回波声音图像。
 
  但显然,光缆在感知与探测方面的作用又得到了一些补充。它的实现意味着,美国 3500 万英里光缆的功能早已超越传输信息的功能了。
 
  这对于城市的意义重大。这个数据可视化项目还会于 2018 年在英国 Victoria & Albert 博物馆展出。
 
  实际上,能作为传感器的已有设施还不仅限于光缆。
 
  比如,利用手机信号塔收集的数据能够了解当地的天气湿度。因为手机与附近信号塔通信所需时间与空气中的水分直接相关。
 
  无疑,这种让基础设施“不务正业”的方式为不少城市智能化提供了一些新思路,但传感器技术本身也带来了关于隐私问题的争议。
 
  “这既惊人又可怕”,Rodenbeck 说,“这几天我常感到眩晕。它开辟了一系列新的可能性,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研发智能传感器:植入插座即可“数据化”家居万物

想打造一个智能家居吗?那么在你面前,有两个方案。一来,你可以购买一堆与其他智能产品通信的智能小工具;二来,可以借助传感器标签来改造所有设备,创建一个粗略的网络系统。第一种方案十分昂贵,而第二种又特别麻烦。但不用担心。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有第三种方案供您选择:一个只需插入电源插座,便能够连接房间所有设备的简易传感器。

这一构想源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Synthetic Sensors(合成传感器)项目,他们旨在研发一个能够感知家庭的智能设备。5月11日,ACM CHI 2017国际计算机互动会议在美国丹佛落下帷幕。在此次会议上,首推的这款小型设备能够捕获一切将普通家庭用品变成智能设备所需的环境数据。虽然现在这只是一个模型,但足以令人印象深刻。

此设备内设10个传感器,一旦将其插入电源插座,即刻“变身”为房间的眼睛和耳朵。它能够捕获声音、湿度、电磁噪声、运动和光线等数据(研究人员为了保护隐私而排除了相机功能)。随后,它会借助机器学习算法将所得数据转换为家中发生情况的具体信息。例如,合成传感器可以告诉您是否忘记关闭烤箱,泄漏的水龙头浪费了多少水,或者室友是不是又扫光了您的小零食等。

长期以来,人们都在探索无所不在的传感理念。但目前,我们只是依靠Nest,Sen.se和Notion等产品开始初步进入智能家居。CMU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将多个感测功能整合到一个设备中,进而掌控其他未连接的设备,就好比是家庭的通用遥控器。

如今,传感器虽然早已变得小巧精致,收集数据也并不困难,但还是存在些棘手的问题。首席研究员Gierad Laput希望,它能够帮助人们解答实际情况中的环境问题,比如计算每个月需要多少水,监测家庭各种设备是否安全。因此,怎样将数据翻译成相关具体信息还需进一步考察。Laput表示:“在用户看来,咖啡机中EMI辐射的频谱图并不重要,他们只关心咖啡何时能煮好。”

借助传感器来捕获的数据十分繁杂,研究人员需要对每个对象或动作制定标签。例如,仅仅打开冰箱这一动作便产生大量数据:听到吱吱声,看到光,感觉到这个动作。Laput与其团队通过设定机器学习算法来识别这些信息,构建起一个庞大的感知对象和动作库。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传感器尤为重要。佐治亚理工学院机器学习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Irfan Essa表示:“这些都是数据的推论。如果你只有一个传感器,想要区分个中差别,更是难上加难。”

负责传感器技术的CMU研究员Anthony Rowe解释,一个真正有用的通用传感器必须能够捕获和识别周围不断变化的细微差别。例如,即使将设备从一个计数器移动到另一个计数器,该传感器也应该能够从搅拌机中辨别出咖啡机。同样,即使为厨房添置新设备,整个系统也不该受任何影响。确保这一设备的“鲁棒性水平”是改善机器学习的一大问题。Rowe表示:“在短期内,较简便的解决方案是先为用户提供接口,让他们指出问题进而重置系统。”

目前CMU提出的综合传感器原型很难做到这点。虽然技术可靠,但尚未研发出接口。但研究组表示,最终可能会选择建立一个应用程序控制系统,或将合成传感器技术纳入智能家居中心,以此捕获环境中更多的细微变化,全面了解用户周围环境。

Laput表示,建立一个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的环境是智能家居的终极目标。

我国传感器市场不断升温 环保领域成新热土

 随着智能工业的迅速发展,传感器成为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元器件。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传感器产业格局逐步形成。加之今年“环保热”的不断升温,国内外传感器企业纷纷进军环保领域,千亿级市场即将全面爆发。

  随着智能工业的迅速发展,各种高科技产品应运而生,传感器成为智能工业不可缺少的关键元器件。业内专家表示,没有传感器,智能工业、物联网将会是无稽之谈,智能制造等实体经济也是泡沫般存在。

  ICInsights称,预计到2017年,加速与横摆角速度传感器销售量将增长9%,销售额将达到30亿美元;磁场传感器与电子罗盘芯片销量增长8%,销售额达到20亿美元;压力传感器销量增长8%,销售额达到27亿美元;传动器销量也将增长8%,销售额达到49亿美元。由此可见,传感器市场目前是一片“蓝海”。

  我国传感器市场持续增长

  就国内而言,近几年中国传感器市场一直持续增长,增长速度超过15%。2012年中国传感器应用四大领域为工业控制、汽车电子、通信电子及消费电子,其中工业和汽车电子产品占市场份额的42%左右。

  根据中国《中国电子元件“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将投资5000亿元,主要集中在新型电子元件的研发和产业化领域。其中包括基于MEMS技术的传感器、环境监测设备用气体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2年2月发布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中,在重点工程内容中也提到发展微型和智能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等。

  我国传感器产业格局逐步成型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传感器产业格局逐步形成。目前,我国传感器的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并逐渐形成以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沈阳和西安等中心城市为主的区域空间布局。比如长三角区域:以上海、无锡、南京为中心,逐渐形成包括热敏、磁敏、图像、称重、光电、温度、气敏等较为完备的传感器生产体系及产业配套。

  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2017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2,070亿元,未来五年(2017-2021)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0.14%,2021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5,937亿元。

  “环保热”催生千亿级新市场

  不仅如此,随着2017年地方两会的落幕,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土壤治理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实现了全覆盖。治霾、落实河长制、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等,成为两会期间的高频词。加之近年来国务院也相继出台了“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等环境保护措施。毋庸置疑,环境保护已成为重要民生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才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环保热”的到来使得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异军突起。据国家统计局给出的资料显示,中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的销售收入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15.84亿元上升至2015年的227.74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950亿元。国内外传感器企业纷纷进军环保领域,千亿级市场即将全面爆发。

LED显示屏行业:混局?NO,这是最好的时代!

当下虽然对于LED显示屏行业竞争激烈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毫无疑问的是,随着数字化和产品性能提升,LED显示屏市场将越发蓬勃。据预计,大型商用显示器(LFD)市场价值到2023年将达到149.3亿美元,2017年至2023年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6.7%。目前,LED显示屏正在逐步取得传统的商业显示器件,该领域的爆发性增长,给LED显示屏未来的增长空间,提供了另一种可能。而小间距等高清产品的产生,将进一步推动LED显示屏市占的提高。


  此外,内陆省市对LED产业的大力扶持,也大大减轻了LED屏企的经营压力,有助于企业加大研发、生产、推广等方面的费用,对企业发展不无帮助……这一切都表明,现在虽是群雄竞争的时代,却也是屏企一日千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好时代。


  未来市场广阔 细分领域繁荣


  研究机构户外广告报告指出,全球户外广告市场显现出传统静态广告牌和海报被数字标牌系统替代的趋势。此外,另一份中国媒介报告亦指出2017 年中国的媒介总花费将增长 7.8%,达到 5813.9 亿元,而户外广告增幅将达8.1%。结合LED显示屏耐受性高、适合户外的特点,无疑其在户外显示领域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


  就LED显示屏的市场需求来看,小间距强劲的增长势头,无疑也给行业带来了新的希冀。从一季度企业业绩报来看,多数LED小间距屏重点厂商业绩表现亮眼,个别厂商小间距产品销量增幅超五成。并且,随着产量的上升和成本的下降,小间距显示产品也开始从高端领域渗入中低端领域及大屏领域,这势必带来新一轮的产品更新换代,进一步刺激市场需求。


  此外,细分领域的需求也渐渐突出。LED透明屏在这一两年间就已成功凭借科技感和时尚感入主商显、舞美市场,释放透明显示的魅力;LED异形屏也以打破常规的外形和定制化的模式获得酒吧、舞美等领域的青睐;LED地砖屏、LED柔性屏、智能LED显示屏,以及结合VR/AR、裸眼3D的LED显示屏等等更为细化的领域也开始繁荣起来,并将进一步开拓显示需求。


  如此广阔的前景,与从前市场未大力开发、人们对LED显示屏未有足够了解时相比,并不逊色。身处LED显示屏行业,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市场教育更充分,却未饱和,新兴领域更是潜力巨大,让企业有充足的空间去开发市场蓝海。


  “智造”时代 科技为先


  近来,中国制造的话题变得又火热起来,与之前不同的是,如今中国制造已被全新定义,优质、创新、精品等词语都被用于形容中国制造的产品,甚至“制造”慢慢开始向“智造”转变。与之相符的现象是,中国LED屏企的产品也在海外大展拳脚,不仅是下游应用端的产品,上游对技术要求较高的芯片等领域,国内企业也开始逐渐开辟自己的阵地。


  这样的情况,对于LED屏企而言,又何尝不是一个好时机呢?伴随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政策出台,LED屏企要走出国门更为便捷,并且中国制造在世界的口碑提升显著,以及中国LED显示屏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对企业取得市场信赖大有裨益。据悉,4月我国LED显示屏产品出口市场规模高达1.41亿美元,创下单月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9.5%。随着我国LED显示屏的品质和口碑提升,国内LED屏企在海外市场上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并且,在这个科技为先的年代,中小屏企与大企业尚能相拼的,不再是价格,而是技术。大企业资金雄厚,能暂时削减盈利与中小企业竞争到底,但技术却可以拉近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距离。据慧聪LED屏网联合HCR的调查显示,77.42%的受访者在采购时担心LED显示屏质量不好出问题。由此可见,质量成为显示屏终端用户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在LED显示屏同质化严重的今天,中小企业甚至不需要费过多的力气去进行研发,而是在产品优化、性能提高的方向去努力,就可以提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整合未停 机遇不断


  虽然近年来LED显示屏行业整合速度加快,但至今淘汰掉的企业数量有限,甚至由于入门资金、技术要求不高,在整合期间仍不断有新企业出现。并且,与上游LED芯片、LED封装领域相比,LED显示屏的行业集中度并不高。即便近年在价格方面的厮杀时有发生,除却一些“僵尸”厂家外,大部分中小企业却依然坚挺,可见行业整合进程未到尾声,中小企业大可不必先心灰意冷。


  此外,虽然行业内已形成了数家大型企业,但纵观行业整体,却未能有品牌知名度超然的企业出现。调查显示,近半数采购商认为品牌、供应商过多,不知如何选择;三分之一的厂商认为用户没有品牌概念。在品牌成熟度较低的情况下,对中小企业无疑也是一种机会——在没有大众认可品牌的情况下,客户需要更耐心地了解不同品牌,中小企业可通过宣传、服务、品质等方面的努力得到客户的信任和选择,其拥有的机会将更多。


  事实上,无论是怎样成熟的行业,机遇永远是存在的。就如在微软系统统领全球的年代,苹果依然可以依靠科技和创新突围,甚至如今市值远超前者。那么,在如今LED显示屏尚在混局的当下,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埋怨“时不与我”?当下挑战虽存,却也不乏机遇,所谓乱世出枭雄,LED显示屏行业中又将有哪些企业能成就一番事业?我们拭目而待。

痴迷者的恐慌:数据主义?人工智能?威胁来自人类自身

苹果Siri、微软小冰是智能聊天类应用;新闻阅读软件依赖人工智能技术向用户推送最适合该用户的新闻内容;谷歌照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识别图像中的人、动物、风景、地点……快速帮用户组织和检索图像;美图秀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对照片进行美化。不远的将来,自动驾驶技术还会重新定义智慧出行、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虽然现在对人工智能的定义没有统一,但是人工智能却已经在我们身边,几乎无处不在。

 数据主义是威胁?

  在数据主义看来:“宇宙是由数据流组成,实体或现象的价值由其对数据处理的贡献决定。极端形式下,数据主义世界观的支持者将整个宇宙看作是一个数据流,相信人类的宇宙使命就是创建一个包罗万象的数据处理系统,而后融入其中。”

  倘若信息才是世界的“主体”,那么人类存在的意义,不就是“侍奉数据”么?这个时候,数据主义的“教义”也显而易见:让数据野蛮生长,自由流淌,彼此交汇;当然,也要尽一切可能增加数据量。

  这个斑斓的世界真能简化为数据么?赫拉利的观点很有意思:“现在还不能斩钉截铁地说,人脑意识的产生机制就是数据分析的过程。不是所有的生活都可以精简成数据。这种数据宗教也许不是真的,但是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宗教或者说意识形态,它不需要正确,也能征服世界。”也许你还持怀疑态度,不要紧,因为从现在通向未来的路上,会有无数的事物为你布道。

 对人工智能痴迷还是恐慌?

  其实追溯历史,对未知技术从警惕到“盲目信任”贯穿了人与机器共同进化的整个历程,人类对技术的信任很难称得上是“理性的胜利”,更多是习惯本身的胜出——要知道,未来机器并非主动“夺权”,而是当人类社会变量日趋复杂,机器又日趋聪慧之后的一种最符合逻辑的选择:你最好接受机器给你的选项,因为它通常就是最好的。进一步推演,终有一日,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决策复杂度会令人类感到疲惫不堪,那时,机器或将独揽大权,这意味着人类与机器的命运将趋向一体。

  人工智能能否超过人类是一个问题,但更有意思的是,人类既然对人工智能投入这么大的热情,执着于人工智能的创造,为何又一次次的在机器智能成就面前爆发出集体性的非理性恐慌呢?人类痴迷于人工智能的动机何在?人工智能的进展又为何引发恐慌?事实上,对人工智能的痴迷与恐慌背后所反映的,正是人类自身的困惑性存在本质。

  今天人工智能在许多垂直领域内的局部进展,都比很多人之前预料的更早来到,但是人工智能整体的发展,尤其是最重大技术的突破,几乎每一步都比多数人的预测来得晚。比如,直到今天,我们也不敢说,人工智能到底何时才能真正像成人一样自由对话。所以,即使以今天的标准看,弱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人类离超人工智能的威胁还相当遥远。

  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恐慌,大多数来自于对于人工智能的不解。我们无须担忧和惧怕这个时代的到来,我们所要做的,应当是尽早认清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变革的规律,尽早制定更能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劳动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以便更好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在俄罗斯国家研究型核大学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控制论教研室教授阿列克谢·萨姆索诺维奇看来,如果说人工智能发展最终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那么还是要从人类自身去寻找原因。“我毫不怀疑,未来会有心怀不良的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制造出一些危险的机器人,甚至是机器人武器。事实上,新型犯罪始终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如影随形,比如病毒和恶意程序,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人。人类可以有选择地赋予人工智能正面情感,使其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得力助手,而不是毁灭我们的灾难。”

助力中国智能制造 GE首个海外中心启用

“该中心的启用开启了GE一个全新的篇章。”启动仪式上,通用电气(GE)副董事长庄睿思信心十足,满怀期望。
      被寄予厚望的是其落户于天津的中国智能制造技术中心(AMTC)的正式启用,这是GE首个美国以外、服务于多个业务部门的智能制造技术中心。它旨在整合最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为中国制造商开发、整合、以及实施量身定制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在这座被GE人称为“什么都有的万能商店”里,你看到的不止是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的机器人自适应焊接、实现数字化与物理产品无缝衔接的机器人辅助3D测量技术,还有制造复杂零部件的3D打印技术等, 还可以真实触碰并感受无人驾驶搬运小车、增强现实与可穿戴设备、已经有了实际应用的3D打印人工定制枢椎椎体,甚至还有刚刚解密的国产大飞机C919发动机叶片的样品等。
      “未来要在中国取得成功,必须要在中国使用最为先进的制造技术。”GE全球副总裁、中国区供应链副总裁马盛隆(Steve Meszaros)告诉记者,与在美国其他以业务板块为主的智能制造技术中心不同,天津AMTC将会支持GE所有地区和所有业务板块的智能制造技术研发。

落户天津大有深意
      “之所以选择落户天津,”GE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小缨解释说,“这首先得益于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的国家政策,以及天津市本身对先进智能制造的重视,其次,在GE中国的制造业布局中,天津是很重要的一个区域。” 
      当前,GE在中国拥有超过30家工厂,由于分散在不同地区,给其一体化管理、低成本运营和规模化生产都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未来,GE会陆续将这些工厂迁移至五六个区域中心内,而天津即其中之一。
      GE在天津拥有全球最先进的核磁共振工厂,以及通过并购阿尔斯通得到的、GE在全球最大的水电制造基地,近期收购的风电叶片制造企业LM风能也在天津有很重要的工厂,而GE油气集团在天津也有一家工厂。
      在段小缨看来,尽管可再生能能源、油气、医疗等行业不同,但其产业链上制造领域的供应商是趋同的,一些加工工艺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集成电路板在医疗设备及风力发电机中都有应用,而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供应商都集中在中国。“制造板块整合后,GE可以进行大规模的采购,不但能降低成本,还有助于供应商形成规模效应,更有助于自身的人才管理。” 
      再比如焊接工艺。马盛隆举例说,无论是在电力、油气还是在发动机、蒸汽轮机等制造领域,焊接都会被大量使用到,每年可能有长达几十万个小时的焊接作业。“AMTC会选择这种各个业务所需要共享的一些技术,并将在这种领域产生解决方案和研发成果迅速铺开到全部的业务板块。” 

 该中心还有一个非常特殊之处,“它不仅是GE在美国本土以外的第一个智能制造技术中心,同时也非常符合One GE的概念, 即它将会服务于多个业务部门,并支持GE全球的所有业务。”马盛隆强调说, “AMTC即整合了GE最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其使命就是支持GE建立智能工厂,并且将这种愿景部署到中国。”

携手供应商推进智能制造

      过去二三十年,GE在中国飞速发展,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GE也在不断调整并最终明确了在中国的三个战略举措,即全面加速本土化,建立以中国为基础的全球合作伙伴和全速数字化。
      “而AMTC即是GE中国向全面本土化和全速数字化战略目标迈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未来,GE将以天津的智能制造技术中心为基地,整合GE内外智能制造资源,成为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路上的长期合作伙伴。”段小缨告诉记者,GE中国将首先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在自身的制造和供应链体系的应用。
      启用后的AMTC,将与GE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南卡罗莱纳州格林威尔等的六大智能制造中心形成强大的全球网络,并搭载位于上海的全球研发中心所提供的基础数据和技术平台。“AMTC将研发中心的各种先进技术应用到现实的工厂环境下,再为研发中心反馈信息。开发与应用之间的这种不断互动,可以使我们迭代出来越来越多的好的工具。”马盛隆表示。 
      据介绍,位于北京的GE医疗工厂设计开发了自律产线拉动模块,提升了产线物料运输和生产效率;由于应用了包括光导智能投影技术在内的多项智能制造技术,其CT球管的生产周期从6天减少为1天,整体生产效率提升了6倍。 
      2016年,GE中国整体供应链产出超过60亿美金。“我们的目标是在2020年达到100亿美金,届时,我们的供应商数量一定会增加,所以,AMTC不仅只针对我们自己的工厂,也完全对我们的供应商开放。”段小缨表示。
      “其实GE也不乏成本方面的压力,”马盛隆向记者坦言,而建立AMTC,就是希望帮助我们的供应商提升效率,实现转型,达到世界级的水平。
      在他看来,智能制造或者先进技术的出发点都是统一的,即提升劳动生产力和在全球的竞争力。天津的AMTC将会服务于GE全球的各个工厂,将帮助工厂降低生产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降低库存。

除了推进各种先进技术在行业的落地应用,帮助GE和GE的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实现智能制造外,“GE还将依托天津的智能制造技术中心作为向内、外部受众展现先进制造技术的最佳平台,通过培育和构建中国先进制造业生态系统、培养先进制造人才,助力中国实现制造强国目标。”GE中国智能制造技术中心总监黄群健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