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去产能落重锤 不再批准新燃油车企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12日联合发布汽车投资项目管理意见,明确不再核准新建独立法人传统燃油汽车整车企业。同时,现有车企新增燃油车产能也将考量以往产能利用率、盈利、研发投入等指标。这是到目前为止,汽车行业在去产能方面出台的最严厉措施。
  根据管理意见,未来将严格控制新增传统燃油汽车产能,原则上不再核准以下新建传统燃油汽车企业投资项目:一是新建独立法人传统燃油汽车整车企业投资项目;二是现有汽车整车企业跨乘用车、商用车类别投资项目;三是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存在的现有汽车整车企业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迁址新建投资项目。
  对于现有汽车整车企业需要扩大传统燃油汽车产能的,应同时满足上两个年度产能利用率均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上年度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上年度研发费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高于3%,产品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达到国家标准等条件。
  同时,对于现有乘用车、商用车企业申请建设跨细分类产品投资项目的,应同时满足具有拟生产产品的完整研发经历、专业研发团队和正向研发能力,产品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以及上年度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等三个条件。
  国家发改委表示,未来将推动产能向产业基础扎实、配套体系完善、竞争优势明显的地区集聚。鼓励汽车产能利用率低的地区和企业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加快国有汽车企业改革步伐,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和战略合作,提升产业集中度。推动僵尸汽车企业退出市场。
  同时,支持社会资本和具有较强技术能力的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生产领域,引导现有传统燃油汽车企业加快转型发展新能源汽车。结合产业发展水平,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投资项目技术要求和生产准入规范条件,鼓励企业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能力和技术水平。鼓励京津冀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发展和使用新能源汽车,推动污染治理。严格新建企业投资项目管理,防范盲目布点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根据新发布的管理意见,将建立汽车产能信息报送制度。汽车整车、发动机、车用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应将上年度相关产品产量、建成产能、在建产能和规划产能等情况,于每年1月底前上报相关部门。

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 工业互联网需要牵手这项技术

  单调的标准化生产慢慢失去昔日的魅力,人们期待着一场向“私人定制”的复归。而工业互联网的出现为这场复归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不过,要实现大规模低成本定制生产,工业互联网还需要与具体的制造技术相结合。3D打印(增材制造)便是它的最佳拍档。
  在进入工业社会之前,人们使用的人造物都是手工或半手工制作的,可以说每一件都独一无二。工业革命开启了大规模机器生产的时代,工厂流水线出产的标准件“千件一面”,整齐划一的效果曾一度给人们带来极大的鼓舞和成就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的市场需求逐渐变得多样化,人们的审美也愈加追求个性。单调的标准化生产慢慢失去昔日的魅力,人们期待着一场向“私人定制”的复归。而工业互联网的出现为这场复归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工业互联网”概念最早由通用电气于2012年提出,随后美国五家行业龙头企业联手组建了工业互联网联盟。这一概念迅速在全球推广,为许多国家所接受。工业互联网旨在通过智能机器间的连接最终将人机连接,并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开启一个万物互联的大世界。从这样的技术架构中,不少企业看到了潜在的巨大商机——大规模低成本定制生产以满足当前巨大的市场需求。
  不过,工业物联网本身只是一项连接机器和人的技术,并不直接作用于产品制造过程,要实现大规模低成本定制生产,还需要与具体的制造技术相结合。3D打印(增材制造)便是它的最佳拍档。
  3D打印自诞生至今已走过三十多年的成长史,尽管优点多多,然而由于内外部种种原因,目前仍未能大规模应用,一直扮演着给传统的减材制造查漏补缺的角色。使高效经济而又节能环保的3D打印技术全面落地是业界长期以来的努力方向。而将其与工业物联网结合将是一个颇有希望的突破口。
  从自身原因来讲,3D打印迟迟未能在工厂得到普遍应用在于其批量生产的能力较差,而最近这一现状有了被打破的希望。美国的珀塞·欧博杰公司日前发布了Model One试用型3D打印机,将用于大批量3D打印多种复合材料功能件。Model One设备采用基于复合材料的增材制造工艺,使3D打印的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相比传统制造工艺更具竞争优势且成本更低。
  尽管这样的突破性发明还属少数,但已有制造业巨头试图把3D打印和互联网平台相结合打造全球产业链。今年4月,西门子宣布将开发一个新的基于网站的协作平台,从而通过它可以在全球制造行业中实现按需产品设计和3D打印生产,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合格的产品设计师、工作店、零件买家、3D打印机OEM、材料供应商、微型工厂等组成的“在线生态系统”。而通用汽车则与非营利企业SME以及佛罗里达理工学院合作,开发出一个“增材制造独立技术评估”在线评估系统,旨在为制造商提供“专家系统”,能为给定零件和应用确定最佳的机器、材料和工艺。这些工业巨人纷纷出手,无不是想把3D打印按需定制和工业互联网灵活迅捷的优势融合在一起,打造新的竞争利器。
  第四次工业革命已悄然到来,纷繁炫目的新技术虽然各有所长,但不同技术的良性搭配与融合无疑会爆发出更为惊人的力量。工业互联网与3D打印就是这样一对好搭档。随着这两项智能制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合作,制造业的面貌将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人人拥有消费级的定制产品将不再是梦。